□仇华飞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正在起引导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立了构建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话语体系的基础。习近平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话语创新,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对当代世界的认识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马克思主义世界秩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和平正义”的语境下,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无产阶级维护的“世界新秩序”,其特征是“保证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基础”;奉“道德、正义”为最高准则;以“和平”为国际原则。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原理,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国际战略思想,强调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和平共处以建立“世界共同经济关系”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根据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确立世界各国互动模式。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张,倡导要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确保世界安全,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缩小南北差距。两极格局解体后,针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江泽民、胡锦涛强调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世界秩序思想为习近平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话语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运用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国际秩序的话语,是习近平对当代世界秩序话语构建的时代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安全观等,为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世界新秩序,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奠定实践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秩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今天,在实现“中国梦”语境下,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性,推进建立“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格局,实现以共同、合作、综合、可持续安全为基础的新安全观,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安全之道提出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的话语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根据多极化不断深入演变的国际环境,习近平创新性提出不同于西方大国外交战略、反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理念、主张与话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构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规则和规范、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述。
中华“和合文化”精髓的时代创新
话语的背后是观念、是文化。习近平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话语创新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是中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中华“和合”文化的结合;是儒家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是“睦仁善邻”的“共生、共处”思想的典范,是弘扬传统文化、走和平崛起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思想延绵数千年,中国特色世界秩序话语构建是与传统中国难以割舍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述,凸显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相互关联重要特点,文化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传承,体现中国的“和平”、“和谐”、“合作”外交准则。“命运共同体”倡导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不同制度、不同文明的国家应当相互启发和借鉴,在文化交流中加深双方的信任和了解,加强理解融合才能增强各国文明的活力和动力。习近平主席2月17日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时,向各国描绘了“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五种世界的话语表述,既体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也包含着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安全、繁荣、开放、发展的心声,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精髓的时代创新。
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习近平主席关于周边外交坚持“亲诚惠容”原则,其话语表述是对中国传统战略思想和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特色,体现中国新的国际价值观念。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针对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心,习近平总书记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将周边国家视为亲密邻居、亲密朋友,强调以诚待人,以诚为本,以诚立身;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不仅要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也注重对方的利益和诉求,使中国的发展造福周边,共享发展福利;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包容不同意见和诉求,在对待彼此之间的争端时宽容以待,展现海纳百川的气度。“亲诚惠容”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世界秩序话语表述的深刻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周边安全秩序提供对策建议。
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需要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
不同于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观、利益观,习近平主席对自由主义制度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取舍。他强调,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需要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制度。面对加速变化的世界,各国需要加强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利益协调和合作,尤其要加快建立全球治理机制。习近平在20国集团杭州峰会上系统地阐述中国全球治理战略,强调坚持平等民主、合作共赢,加快全球政治治理进程,在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的今天,更应当加强对话与合作,通过国际社会成员的协商,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来治理世界。“当今世界,任何国家,无论其实力多么强大,都无法单独管理世界、治理国际社会”。
对于构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习近平主张,以创新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多边主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习近平强调,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合作为动力,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随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习近平强调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国际格局的良性构建和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不要自己给自己制造“修昔底德陷阱”
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世界秩序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批判性地借鉴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强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维护中美“战略性相互依存”,针对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走向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的观点,他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对传统大国关系理论的批判和扬弃,它反映了当代国际政治格局权力转变的特征。习近平主席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本话语表述,描绘了构建互利共赢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中指出,中美加强合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上升,中美两国发展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双方完全能够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搞好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中美两大国对世界的应有担当。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在“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中美两国可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两国可在朝核、伊核、阿富汗、网络安全等热点问题上合作和协调;中美在推动确立核安全制度建设,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推进国际体系建设和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安全观破解“安全困境”
针对政治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理论,习近平主席提出新安全观的话语表述,强调要“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习近平主席强调安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包容性,提出发展是最大安全的思想。新安全观为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构建提供了战略保障。同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那样,“新安全观”将逐步成为国际关系的新的话语表述。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新安全观具有很强的话语感召力,它有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走出安全困境,寻求构建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与合作关系保持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它的话语表述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一带一路”回应“搭便车”理论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理性地回答了西方“霸权稳定”秩序的“搭便车”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正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打造“一带一路”多元合作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与行动力。利用中国-东盟对话机制,推动双边基础设施、自贸区升级版、海洋经济、人文交流等合作。把中国的发展战略与东盟共同体发展蓝图,东盟国家的项目和企业,以及东盟各国的双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对接起来。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初步成果。利用2012年启动的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机制,打造成“一带一路”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地。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中非全方位合作;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了非洲大陆的一体化。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为各国构建新的经济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话语基础。
习近平中国特色世界秩序话语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政策制订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分析方法运用到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它是中华“和合”文化的结合;是儒家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是“睦仁善邻”的“共生、共处”思想的典范,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和平崛起道路的伟大实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好途径;也是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重权力、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思想的有力批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等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奠定了话语基础,是向世界表明中国智慧的创新性话语表述,对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合作共赢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世界性贡献。
(作者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习近平治国理念之外交战略思想研究”首席专家)
( 来源: 大众日报)